2018-3-27 王智偉 測試部技術長
摘要
本文對現存的SSD介面類型進行了逐一介紹,並以橫向對比的形式簡單分析了它們之間的性能差異。
經過近幾年的發展,系統從HDD向SSD遷徙,已是當前大勢所趨,徹底的儲存設備革命相信也就在不遠的將來。在這場大潮中,即便是同為SSD,SSD的界面種類也為了達到更快的傳輸速度,更好的用戶體驗,進行不斷的完善與進化。在這裏你可能會有所疑惑,不同的SSD界面之間性能又有什麼不同呢?它們適合怎麼樣的電腦架構呢?在下文中我們將為大家揭開不同SSD界面的面紗。
不同介面的SSD綜述 | |
---|---|
SATA介面 >> | 如果主板只有SATA介面,或是想用最低廉的價格感受SSD的性能的話,升級時推薦選購SATA介面,通用性強。 |
mSATA介面 >> | mSATA介面基本上面臨淘汰,新主板也不再配備該介面,現在也鮮有廠商推出新品,在售都是一些庫存老產品,只有一些較老的筆記本可以考慮升級。 |
M.2介面 >> | 當前最為流行的介面類型,產品線豐富,價格與普通SATA SSD相差也不會很遠,如果你新裝機用戶,主板上正好又配有M.2介面,建議你優先選購M.2 SSD。 |
SATA Express介面 >> | 產品少,支援少,性能無亮點,基本可以忽略 |
PCIE介面 >> | 採用原生PCIE介面的SSD一般定位比較高端,因此價格也不菲,因此不建議中低端選擇PCIE SSD,如果你希望不計成本地打造高端的PC體驗,那麼這些性能怪獸相信不會讓你失望。 |
U.2介面 >> | 目前U.2介面還處於早期階段,主板支援少,產品更是少之又少了,目前市面上鮮有看到U.2 SSD產品。 |
SATA 3.0介面:承上啟下,最常見的SSD介面
作為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介面類型,SATA介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,相容的設備多,普及程度也比較高。
SATA介面從最早的SATA1.0進化現在的SATA3.0,HDD以及普通2.5英寸SSD硬碟都普遍使用了這種介面。
SATA3.0介面理論傳輸帶寬6Gbps,雖然比起一些新介面動輒10Gbps甚至32Gbps帶寬仍有很長的距離,但一般來說普通2.5英寸SSD也沒這麼高的帶寬需求,500MB/s多的讀寫速度一般就夠用了,而且對比傳統的HDD硬碟,6Gbps帶寬遠遠談不上瓶頸。
評價及建議: 雖然SATA 3.0介面規格已經稍顯過時,但大多數電腦普通用戶對性能的要求並不高,因此SATA 3.0在現在甚至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大眾的主流選擇。
mSATA介面:風風火火,成效甚微
對於筆記本電腦而言,機器內部空間是極其抓襟見肘的,如果你曾經拆解普通的SATA3.0 SSD硬碟,你就可以發現其實固態實際上可以變得更加小型化,隨著這種小型化、輕量化的需求呼聲越來越高,mSATA就應運而生。
mSATA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,當時“SATA-IO”推出了新的產品規範。新的規範可以讓SATA技術整合在超極本、商務本等對小尺寸有所要求的設備上。同時,mSATA提供與SATA 3.0介面標準完全一致的6Gb/s的理論介面傳輸速度。
然而mSATA的發展並沒有預想中那般一帆風順,小型化直接帶來了儲存顆粒數目的限制,導致性能和容量的性價比在同時代難以和普通2.5英寸SSD匹敵,因此當時很多人寧願選購傳統的2.5英寸SSD,也不願意為mSATA買單。
評價: SATA3.0介面雖然可以滿足大部分輕度用戶的需求,但其傳輸極限的短板難以滿足高性能發燒友的需求,市場對於突破6Gbps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。
M.2介面:領先、靈活的SSD介面方案
在英代爾主推超極本的時代,適應小空間的儲存需求越來越突出,但mSATA的諸多瓶頸限制讓英代爾開始認真考慮下一代的新儲存介面方案。就這樣,英代爾提出了名為NGFF(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)的新介面標準,進一步降低SSD厚度並提高傳輸速度。由於NGFF這個名字過於拗口,NGFF便逐步以M.2的名稱來推廣。
M.2介面同時支援SATA通道與PCIE通道。
使用SATA通道時,其極限傳輸帶寬與普通SATA3.0介面一致,均為6Gbps。然而,M.2發展至今,新產品基本上都是以PCIE×4通道作為代表,因為PCIE×4的理論傳輸帶寬可達到32Gbps。
同時,加上PCIE通道最新的最新的NVMe傳輸協議,使得M.2 SSD的性能遠遠拋離普通SATA SSD,市場上也因此掀起了一股鼓吹以M.2取代SATA的風潮。
基於SSD以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這一特點而研發的全新傳輸協議,它比傳統的AHCI更匹配SSD。協定使硬碟通過PCIE通道直接與CPU互連,而不是以往通過南橋晶片中轉的方式,這樣一來SSD的傳輸速度將更快,資料延遲也更低。因此,走PCIE通道,支援NVMe協議的SSD也叫NVMe SSD。
評價及使用建議: 需要注意的是,即便主板上具有M.2介面,不同主板的M.2介面支援的通道是不同的,有的僅支持PCIE通道,有的則同時相容兩種通道,具體請查閱主板的使用手冊確定M.2介面支援的是哪種通道,以免購買的SSD無法使用。
PCIE介面:更純粹的M.2
在SSD的發展歷程中,無論是何種介面,發展方向基本上都是趨勢都是往大帶寬通道的PCIE的轉進,像M.2介面實現的高速讀寫正是由於它走的是PCIE×4通道,而原生PCIE介面則更加純粹,省去了中間的過程。實際上,很多的M.2 SSD還自帶PCIE的轉介面,供用戶直接插到PCIE×4的介面上。
評價及使用建議: PCIE由於產品線少,而且M.2介面也與其沒有太大的區別,加上體積也偏大,因此它多受到企業級市場或高端電腦消費市場的青睞。雖然如此,但現在主板豐富的PCIE通道已經達到了PCIE×16,倘若以後SSD市場的傳輸帶寬進一步發展,PCIE介面仍然有極大的潛力。
SATA Express:摸不著頭腦的尷尬定位
雖然在6Gbps後,想再要提高SATA介面的速度已經很難了,但為了突破SATA3.0的速度瓶頸,廠商仍然做了一些尷尬的實踐,這個實踐的產物就是SATA-Express。
SATA Express實際上是由SATA改造的介面:
理論帶寬達到了10Gbps,比普通SATA3.0高出了4Gbps。
可以相容SATA介面硬碟的插入。
評價: SATA-Express的理論帶寬比起SATA3.0並沒有太多的進化,同時笨重的介面走線佔據了大量的主板和介面的空間,因此現在這種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的SATA-Express已經越來越難看到了。
U.2介面:稀有品種,普及之路漫漫
U.2介面原名為SSF-8639,其本質是由SATA-Express改良而成的新介面規範,U.2不僅支持SATA-Express,還能相容SATA。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U.2就是四通道版本的SATA-Express,U.2介面的理論帶寬值達到與M.2介面相同的32Gbps,而且也支援NVMe傳輸協定。
乍一看,U.2與M.2介面性能基本一致,但不足的是,市場上不僅可選的U.2 SSD產品很少,而且配備U.2介面的主板更加是少之又少。事實上,U.2 SSD的尺寸達到了2.5英寸,加上如今主機偏向體積小型化的裝機理念,沒有多少廠商願意投資研發U.2介面的主板產品,使得U.2介面的發展更加蒙上一層陰影。
總結
雖然固態硬碟種類繁多,但是比較常用的只有SATA3.0、M.2、mSATA與PCIE。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,實際上不必太糾結於介面的問題,從技術成熟度以及性價比等因素深化地看,M.2與SATA3.0有著絕對的市場佔有率,購買時根據情況從這兩款介面中挑選型號即可。
相關熱點文章:
FAT32與NTFS檔案系统差異
SSD硬碟顆粒SLC/MLC/TLC區別
分割表格式MBR/GPT科普